首页 > 最新动态 > 匠魂无言光自蕴 一脉酒香照传承 ——记分金亭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王福寿的四十三载春秋
最新动态
匠魂无言光自蕴 一脉酒香照传承 ——记分金亭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王福寿的四十三载春秋
2025-07-093

当凌晨四点的星子还缀在天幕,王福寿已踩着露水走向分金亭的酿酒车间。蒸粮的醇厚气息穿透晨雾,在昏黄的灯光下氤氲成一道柔和的纱幔。他佝偻着背,慢慢的行走在窖池边,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窖池,像极了他多年的老友。四十三年,一万七百多个日夜,这份与酒醅、蒸汽、曲香为伴的坚守,早已刻进他的骨

天将是他作为厂里酿酒师傅的最后一天了,四十三载的酿酒岁月像被风吹得老旧的账册,一笔笔勾勒出如今斑驳的鬓角与刻满岁月痕迹的面庞。晨光微照下,他习惯性地抬手抚了抚腰部——那是酿酒者多年累起的无声的伤疤。

一双手,托起时光的重量

王福寿的双手是岁月的拓印指节因常年翻动高温酒醅而变形,掌心的老茧厚如铜钱,虎口处一道陈年烫伤疤痕蜿蜒如沟壑。装甑时,他弓腰屈膝,木锹在掌心翻飞如蝶——“轻、松、匀、薄、准、平”六字要诀融进每一道动作。旁人用仪器测量温度湿度,他却只需掌心一探:“差一度,酒魂就散了。”车间新人总惊叹他能在0.5秒内感知甑内蒸汽穿透酒醅的细微变化,却不知这“活仪器”的背后,是四十三载千万次重复磨出的肌肉记忆。

一颗心,守候毫厘的执着

酿酒是“与天对话”的艺术。盛夏酷暑,糟醅黏结成块,降温迟缓,车间摊晾工序几近停滞。王福寿守在摊晾席旁,用竹竿分层疏通气道,调整鼓风角度,硬是在传统工艺中摸索出“分层控温法”并形成工艺文件,全面推广应用。老师傅们感叹:“老王的手有灵性,糟醅到他手里就听话。

一盏灯,照亮传承的暗巷

虽无耀目奖项,王福寿却是酿酒车间公认的“活教材”。他总在晨光未启时到厂,将工具分门别类,为新人备好温热“陶器必良,水泉必香”的训,在他这里化作无声的身教。

王师傅的徒弟记得第一次上甑手忙脚乱时那双苍老的手覆上他的手腕:“沉肩,呼气,让力道顺着木锹”。十三载,他带出33名徒弟。有人问他为何不保留绝技,他咧嘴一笑:“酒是天地养的,手艺是人心传的。”

一坛酒,沉淀生命的本味

在机械化智能化流水线席卷行业的今天,王福寿仍守着老传统,拒绝用自动摊晾机代手工摊晾手工匠心,酒才有魂”——这是他朴素的信仰。每逢暴雨夜,他总冒雨冲回车间,赤脚蹚水疏通窖池排水沟。老伴嗔怪他“不要命”,他却盯着窖池喃喃:“这里面酿着好几辈人的心血啊。”

退休前夜酿酒车间孙主任捧着锦盒而来,盒像盛着一盏温热的光烫金的余香情”三个字闪闪发光“王师傅,您的纪念酒王福寿双手接过,锦盒质地微凉滑腻,他指头却触到了里头陶坛温厚可亲的身体。沉甸甸的坛身紧贴胸前,映照着他四十三年如一日的匠心坚守

小院里月光仿佛被洗过般的清澈,王福寿与老伴依偎着坐在院中,终于解开了坛封。顷刻间,浓烈沉厚的芳香喷薄而出,萦绕周身王福寿知道,明日太阳初升,酿酒车间依旧会沸腾如这坛老酒不息的生命,那轰鸣酿着熟悉而崭新的曲调;而他自己的小院,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晨曦。

后记:沉默的匠魂,氤氲

王福寿,男,1961年出生,1982年入职分金亭酒厂,他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有的只是蒸粮时升腾的108℃蒸汽,入窖时精准的18℃体温,以及窖泥中深嵌的43年掌纹。他不曾站上领奖台,却在窖池边垒起一座无形丰碑——那里刻着“黍米必齐曲蘖必时”的敬畏,写着“择一事,终一生”的笨拙浪漫。

当流水线轰鸣着吞噬时间,当量化指标挤压着工匠神经,分金亭的王福寿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最后的防线。他们弯腰俯首的剪影,恰似一株株沉甸甸的高粱——低垂的穗子不向天空邀功,只是想将最醇厚的帝王玉液默默酿作山河不语的春秋

“酿一辈子酒,不过是想让后人知道,粮香未散,匠心不老。”

——王福寿退休日记,2025年

-END-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